学术研讨丨李树峰:开掘摄影艺术创作新视界
开掘摄影艺术创作新视界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李树峰 当今时代,摄影已经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影像已经在语言、文字之外成为手机屏幕上的主体媒介。但摄影创作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雷同现象:题材雷同、手法雷同、风格雷同;作品内容流于表面化,思想深度不够,少见留得住、传得远的力作。其实,雷同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近二十年来摄影界对此一直在批评,但实际上改进一直不大。原因何在呢? 其一,摄影静态、瞬间、无声的表达形式,在拒绝急功近利的同时,也束缚着创作标准的提高。社会上摄影被普遍认为是一门生产影像的技术,实现数码化后,又被认为很简单;人们普遍满足于用摄影记录生活,而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标准化的技术指标体系和操作模式下,创作出经典力作,难度很大。客观地说,用摄影建构视觉精品,需要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等多个方面突破,创作的高标准还需进一步确立。 其二,摄影只能在现场、在第一线主客观碰撞、相融产生影像的难度,是由其技术性、瞬间性、现场性、客观性、机遇性和选择性等本体属性形成的。这个难度,从全球的年度照片回顾中也能看出来,现在人类社会每年摄影影像生产量以亿为单位计算,但年度回顾中所有够得上年度标准的照片,也仅能以千为单位计算,可见摄影产生好作品之难。摄影所能用的手段不多,但面对的现实是无限的,以有限之手段追无限之现实,难矣! 其三,摄影在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层出不穷、持续推进的技术变革为摄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式,也导致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融合运用和创造的难度。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既是技术突破的成果,也是艺术新边界的拓展和新内涵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技艺一体化,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谁决定谁的关系。当前,摄影业界现实的困难,在于偏好于一方的人很多,而能够把二者融通的人才不多,导致高原性的作品虽时有所见,但经典和高峰作品难以产生。 其四,专题策划和新技术条件下语言探索不足,需要实现摄影创作中心任务向专题摄影和影像艺术时空建构的方向转移。摄影现在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社会对摄影专业的要求,已经从一般性的记录和表达上升为在完成日常记录、即时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专题拍摄和专项影像库建设与影像时空艺术化建构两大任务上。这样的观念转变,虽然摄影理论界明确提出了十多年,不少省份的创作有显著转变,但从全国情况看,直到目前,摄影业界大多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缺少系统化的专题摄影创作和长期跟踪项目的规划,摄影人多处于各拍各的却缺少个性的自发状态。 新时代,面对AI带来的新视界,需要跳出摄影的传统概念去看摄影,需要从以物性为基础的媒介特性上看影像,更需要在观看人、表现人的方面做出新探索。实现新时代AI条件下的艺术创新,有几个着力点: 第一,在现代性建构的观念下提高对摄影的认识。笔者认为应从12个方面挖掘其功能:1、面对现实的快捷“光刻机”;2、随时随地的“时空转换器”;3、用四条边框看世界的“视觉训练场”;4、认知与表达一体两面的“捕光器”;5、历史河流中的“时光之锚”;6、打开现实细节的“柳叶刀”;7、生活中固定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击射之铆”;8、人类心灵与物理现实之间对冲的“粒子流”;9、抓取物性的“金刚手”;10、照亮社会现实里被遮蔽、被忽略事物的“探照灯”;11、打捞和凝聚记忆的“快艇”与“储存库”;12、连接主观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媒介和即拍即传的载体与平台。这12个方面,无论沿着哪一个方向开掘,都能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第二,探索AI技术背景下摄影与影像艺术新的可能性。AI大模型进入艺术摄影领域,可以逼真地虚拟一个世界。影像艺术创作,会在情景化沉浸式体验方面和读者、观众参与创作的方向上突破旧模式,走向新阶段。 第三,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去提炼和创造新时代的典型形象。摄影,因其与技术一体化而与时代同行,因直面现场而能够穿透自我思维闭环,因其画面中有不可避免的无意识记录而具备客观性,因凭借光线照亮事物而具备发现性,因属于摄影者的行动而具有机遇性,因随思想而变而具有选择性,因时空转换、让时间暂时休止而具备“大写”事物的瞬间性。这七个特点使摄影成为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意味事物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