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时代书写 | 2024中国摄影艺术透视
2025年1月17日,《中国艺术报》专版刊发由李树峰、宋若轩撰写的文章“文化自觉与时代书写——2024中国摄影艺术透视”,对2024中国摄影界进行系统回顾梳理。现转载以飨读者。
2024年,中国摄影界以艺术创新为目标,以记录时代、传播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彰显影像力量,体现文化自觉,摄影艺术在多个维度有新拓展、新成果。现从文化担当、多元叙事、技术革新、国际化进程与学科建设五个方面,回顾2024年中国摄影发展的基本态势,梳理中国摄影在艺术、技术与学术中的责任与使命及其在时代变革中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可能性。
一
文化指引与社会担当
摄影承载时代精神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摄影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凝聚起全行业的力量,荟萃成丰富深厚的影像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召开,摄影界迅速掀起学习热潮。通过全国各地摄影家协会的座谈与培训,摄影从业者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探索摄影在新时代的价值坐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为摄影界提供了思想指引,推动影像创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摄影界的具体实践中,是系列展览的举办,如2024年北京国际摄影周举办了“繁花竞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逐梦新时代——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等主题展览。这些展览以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视觉语言,聚焦中国社会在新时代十年的发展与成就,“繁花竞放”展现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以事实印证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和多维变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诠释。“逐梦新时代”则以独特的主题展现了不同领域中奋斗者的身影,映射出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这些展览是文化思想的一次影像化表达,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摄影的独特视角。
摄影在国家叙事中的作用于2024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全国文艺名家走进雄安新区的主题采风创作到“庆祝‘八一’建军节牟健为航空航天摄影艺术展”等系列展览,摄影人立足于一线和前沿现场,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标志性城市,其建设过程中的细节与全貌,通过影像的方式被深刻地记录与传播。牟健为航空航天摄影艺术展则以独特的空中视角,展示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影像之中蕴含着无尽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些项目体现了摄影作为国家叙事媒介的不可替代性,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摄影的文化延续性得以进一步凸显。2024年,《1949中国影像志》的出版成为年度文化事件的亮点之一。这部巨著以300余幅珍贵影像为载体,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维度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宏伟画卷。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同样具有非凡意义的是《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的发布。这部作品以邹健东拍摄的380幅历史照片为载体,记录了华东解放战争的珍贵瞬间,是摄影史与革命史的一次深刻交汇。
中国摄影界在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中国摄协在甘肃兰州举办了全国地市级摄影家协会负责人培训班,标志着基层摄影组织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化与专业化。这一活动为全国摄影工作者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推动了地方摄影力量的整体提升。
此外,中国摄影界在2024年迎来了向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致敬时刻。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仪式上,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为徐永辉、何世尧两位摄影艺术大家颁发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徐永辉以其数十年的跟踪拍摄、穿越时间隧道般的纪实作品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成为摄影记录历史的精神坐标。何世尧是中国风光摄影家、新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1963年,他的代表作品《巍巍长城》首次发表,后被制作成巨幅壁毯,作为中国政府国礼赠送给联合国。该作品被誉为中国长城的影像代表作,成为中国形象、民族精神、中国旅游的图片符号。徐永辉、何世尧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是对他们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坚守和贡献的高度肯定,激励着更多摄影人肩负起记录时代与社会的使命。
二
影像叙事的多元场域
艺术、社会与文化表达
2024年,中国摄影界通过影像叙事的多样性实践,深刻展示了艺术与社会、文化与精神之间的复杂交织,构建了一个包容而丰富的多元场域。艺术叙事的创意表达是2024年中国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展示了摄影艺术家们不断拓展影像表达可能性的努力。2024年6月8日,第七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开幕,“徐肖冰杯”自创办14年来,坚守“在路上”主题,不断创新,汇聚了多位摄影师的优秀纪实作品,通过深刻的视觉叙事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诉求。2024年4月3日,第67届荷赛揭晓,中国摄影师王乃功的作品《和你在一起》获得亚洲区长期项目组奖。在这组作品中,王乃功采用大光圈创造了一种朦胧的神秘感,用诗意的符号和意象替代了具象的叙述,为观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解读空间。
社会议题的影像反思是2024年摄影界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的提议下,“加强公共场域内摄影作品署名权保护”成为摄影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一议题关乎摄影人在公共空间中创作权益的保障,同时也促使社会反思摄影作为艺术媒介在公共领域的功能与价值。此外,第五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以青年视角探讨社会现实,呈现了青年摄影师对时代议题的独特关注。展览作品聚焦城乡发展、环境保护与代际关系等,以影像语言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彰显了摄影艺术在观察与反思社会议题中的重要地位。
《之江脉动》 庄跃成 摄
中华文化的影像传播贯穿于2024年多个重要摄影活动之中。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摄影奖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以“摄影的中华语境”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文化深厚内涵的专题展览。例如,“墨影·段岳衡摄影原作展”以黑白影像展现山水之美,将传统文化的哲学意蕴融入视觉语言;“长城长”以深沉、沧桑与悲壮交织的影像语言,呈现中华文化的力量与韧性;“之江脉动——中国式现代化浙江进行时”则以影像记录浙江在新时代建设中的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生命力;“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诠释的是两岸同胞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连接。这些影像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视觉魅力,也为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
三
影像与技术的共生
美学创新与跨界融合
2024年,中国摄影界在技术与美学的深度结合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媒时代的新兴产物,为影像语言带来了颠覆性创新,也为摄影美学的解放和扩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技术驱动的美学突破成为2024年摄影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以2024年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展之一“首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为例,该展集中展示了青年艺术家在技术驱动下的创作实验。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将生成式AI与摄影相结合,通过智能算法对影像素材进行重新解读与重组,形成了全新的视觉效果。特别是一些作品采用AI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后生成超现实场景,既扩展了影像的表现力,也揭示了技术美学在打破传统美学边界上的潜力。
柯达女孩的卧室(数字艺术现场示意图)作者:侯帅
例如,“青年影像100”TOP10获得者侯帅的数字艺术作品《柯达女孩的卧室》通过AI技术的图像处理特性,营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视觉空间。AI生成的微妙图像失真和偶然的视觉颤动效果,使观者感受到技术带来的陌生感和不稳定性。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侯帅刻意利用了AI视觉生成中的缺陷,通过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影像创作,探索数字影像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张力。实践表明,技术不只是摄影的工具,更是创造力的激发源,为影像语言的进化注入了无限可能。
与之相应的,对未来影像的技术探讨在2024年的摄影界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对话。以“新质摄影——未来影像研讨会”“再论AI时代的影像:发展与思考”对话交流会等为代表的学术活动深入探讨了新技术对影像创作的深远影响。在“影像:生命·永恒”学术论坛中,与会者一致认为,生成式AI、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摄影的创作逻辑。技术美学的核心在于它能够打破传统摄影的叙事规则,释放影像的潜在可能性。与此同时,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重要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例如,如何确保AI生成影像的原创性?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推动技术的普及?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为摄影在未来技术环境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莫比乌斯画廊(数字影像艺术静帧)作者:周洲
此外,跨媒介与多学科实验在2024年摄影界持续加码。中国艺术家曹斐首次于上海举办大型个人回顾展“潮汐宙合”。曹斐一直试图以一种想象性的方法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以及全球化时代流动与不稳定的个人与社会经验。这场个展以摄影、视频与装置艺术相结合以及大量媒体互动方式回应曹斐的创作路径,展现了当代影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样,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青年影像100”展区中的部分作品也致力于尝试突破单一媒介的表达限制。从绘画、装置、拼贴、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出发,艺术家们通过跨界实验,重新定义影像艺术的边界。
四
全球视野与文化交流
中国摄影的国际化进程
2024年,中国摄影界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主动的文化交流姿态,积极参与全球影像艺术的互动。从大型国际展览到跨文化国际论坛,中国摄影不仅展示了自身的艺术成就,也通过影像构建了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国际展览的文化传播在2024年成为中国摄影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
中国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以其开放性和多元性吸引了来自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余名摄影师参与。历经43年发展历程,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始终担当中国摄影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作品所属地区分布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术多元,是各国摄影家在艺术领域不懈探索与实践的结晶,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同样,“2024(第十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通过中外策展团队的协作,带来了前沿的艺术理念和作品,展示了国际化的影像表达与审美趋势。2024年,“FIAP(国际影艺联盟)世界摄影人大会”在中国丽水举办,成为展示中国摄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些国际展览不仅为中国摄影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视角,也使中国摄影在全球艺术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青年视角的国际联结是中国摄影国际化进程中的另一重要特色。由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发起的第四届“万象”国际高校摄影艺术论坛为全球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以影像交流为核心的平台。本届论坛围绕较高品质的国际艺术院校摄影专业最新状态下,教师自身应对在世界科技与艺术发展现状下的摄影创作实践、摄影创作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交流及探讨。与会学者积极应对高校摄影教育在AI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寻求艺术高校摄影艺术教学的最佳整合方式。
五
学术建构与未来路径
中国摄影的学科化探索
2024年,中国摄影界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摄影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仍值得深入思考。如何推动摄影学科的独立建制,使其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更高的学术地位,不仅是2024年摄影界的重要议题,更是面向2025年及其后中国摄影发展的关键目标。
目前,中国摄影仍主要归属于美术学、传播学或影视学等二级学科范畴,缺乏独立的一级学科地位。这种归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摄影理论的系统性发展,也限制了摄影在学术体系中的独立性。摄影学科化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摄影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难以明确地划定学术边界。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其应用领域几乎无处不在。这种跨界特性使得摄影难以在学术体系中形成清晰的研究边界,也使得其研究对象呈现出分散化与碎片化的特征。其次,摄影技术在许多情况下被视为一种工具性手段,与其研究对象的内容属性高度绑定。这种“附属性”导致摄影难以在学术体系中形成独立性强的研究方向,进一步阻碍了其学科建制的进程。再者,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在理论建构上的系统性与深度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在符号学、图像学与视觉文化研究的推动下,摄影理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其技术发展的快速演进相比,其理论发展仍显滞后。摄影需要一个更完整、更具解释力的学术框架来支撑其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因而,中国摄影界需要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教育体系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探索,逐步推动摄影学科化的实现。第一,梳理内容体系与学术框架。建立摄影学的内容体系是学科建制的基础。这一体系应包括摄影的历史发展、技术演变、美学特性与社会功能,同时融合符号学、文化研究与跨学科理论的成果。第二,重视技术体系与语法修辞的规范化。摄影的技术特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因此,需要系统梳理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语言特性。从传统暗房工艺到数字技术,再到AI技术,摄影的技术体系需要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化。同时,通过分析影像的语法与修辞规律,进一步明确摄影的语言属性,为学术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加强教育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逐步推进摄影一级学科的设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与研究方向的明确,为摄影学科化提供教育基础。例如,可以在现有的美术学、传播学与影视学的交叉领域设立“摄影与影像学”方向,以此作为学科化的过渡阶段。同时,鼓励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内容,培养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摄影人才。
推动摄影学科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摄影在学术与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展望未来,摄影的学科化建设需要摄影界的学者与实践者共同努力,通过整合资源、完善体系与创新路径,逐步推动摄影从一种艺术媒介与技术手段转变为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一级学科。这不仅是中国摄影界学术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国影像文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