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生态中的时代观照与艺术进程
2024年10月19日至11月3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在京隆重举办。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摄影周盛事为影像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共鸣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本届摄影周在中华世纪坛设立主展场,联动全市11个展览空间,打造“影像·北京地图”的宏大格局。摄影周活动共涵盖了15场主题展、43场平行展及13场学术对话,展出了2600余名摄影师的5400余幅作品,以丰富的视觉语言勾勒出北京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地位。
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以“影像:生命·永恒”为学术主题,探索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语境中影像如何重塑人类生命观,集中展示了影像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作为文化传递与社会叙事工具的多重功能。
本届摄影周的独特定位在于,它不仅是摄影艺术的展览,更是一种影像文化生态的构建,通过影像的多维表达、高度的学术含量和跨学科碰撞,推动艺术、文献记录与大众传播的有机融合。于此,影像作为艺术媒介通过其独特的社会记录功能和文化表达力,连接起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时代,为影像文化赋予新的生态意义。
01
多元影像生态
时代叙事中的多重角色
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围绕“时代精神与国家形象”、“名家经典”、“世界遗产”、“文旅融合”、“学术对话”等九大主题板块,构建出一个涵盖多元领域的影像生态体系,突出影像在艺术表现、文化传播及社会观察等方面的综合功能。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单元展览,赋予影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展览现场
在《繁花竞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中,影像以细腻而饱满的视觉叙事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广阔画卷。该展览以四大板块呈现自2014年以来中国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果,透过“时代之光”“影像风华”等主题勾勒出新时代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多彩面貌。影像在此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成为记录国家发展、彰显人民生活图景的视觉文献,观众得以通过作品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和细微日常。与此同时,《逐梦新时代——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则汇聚了一批反映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与奥运竞技的新闻摄影作品,呈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事件与发展成就。这些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超越传统的新闻范畴,以纪实影像推动了社会认知与情感共振,使影像成为个人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展览现场
而影像在历史记录中的深刻力量也在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百年沧桑——中国近代百姓生活纪实影像文献展》中得以显现。展览通过纪实影像将中国近代历史的曲折发展和百姓日常片段呈现于观众面前,形成了跨越百年的视觉档案。影像在此成为历史的存档与反思的契机,扮演着历史传播与公共教育的媒介。这些老照片使得人们亲身感知民族复兴的历程与文化积淀的厚重,赋予社会记忆以直观而持久的视觉力量。正如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总监李树峰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所强调的,要感谢一百多年来的摄影师们,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留下珍贵影像,并从中认真思考作为当代摄影人应该如何完成自身的叙事责任,如何为未来讲好当下的故事。他呼吁广大观众和摄影人思考自身责任,向祖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摄影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致敬。
影像的公共启示性在学术主题展《永远的风景——首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尤其是在启发公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影像艺术家们通过传统摄影、数字艺术与交互装置的结合,从家庭、生态、科技等多维度视角探讨当代社会的深层问题,影像作品的多样化表现在满足观者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社会与自然、技术与人文的复杂关系。影像在此承担了超越艺术范畴的启示性角色,通过多重视角激发观众思考,为当下人类的共同议题提供了开放的视觉探讨空间。
而在文旅融合主题中,《你好,北京》以影像为媒向公众展示了北京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以新视角探讨首都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活力。展览在呈现北京的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同时,还以影像的视觉力量推动城市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展现出影像在城市品牌与文旅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影像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其公共文化功能,带动观者在观看中产生对城市和区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也为影像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作为面向全球的影像艺术平台,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在品牌展单元及多个学术对话活动中拓展了影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揭示了影像的文化纽带功能与全球视野。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主席(FIAP) 里卡尔多·布西在摄影周开幕式上表示,摄影周不只是影像盛宴,更是增进理解、沟通文化的桥梁。以《2024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为例,该展览以“我的家园”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少年摄影作品,强调通过影像的跨国艺术对话开辟全新的文化交汇路径。展览以青年视角展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通过影像沟通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推动了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的实现。
02
多影像美学开拓
艺术表现与展陈设计的多维表达
在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美学探索中,可以看到总体上是以摄影为本体,以影像美学为延展的艺术策略。多序列展览以摄影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核心,通过传统与当代、纪实与虚构、跨媒介融合等多重手法拓展摄影的美学边界,并通过严谨的展陈设计,将摄影艺术的内在深度与观看的审美体验相结合,为影像艺术在美学和空间表达中的可能性提供了深刻的学术洞察。
在众多展览中,《元点——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首届大画幅摄影艺术展》是影像美学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典范。大画幅摄影在“元点”展览中完成了一次对摄影语言的深层次探索,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图像的高解析度呈现出细腻的光影关系和丰富的层次感,这种卓越的影像特质令观者体验到一种介乎真实与抽象之间的视觉张力。例如参展摄影家何崇岳运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的《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汉烽燧》,黑白影调的“单纯表述”充满诗性,在高度还原的细节中,历经2000多年风雨洗礼的烽燧遗址焕发出一种超真实感,物的纹理与肌质让观者得以沉浸在图像的“细节宇宙”中,而画面中超越常规视角限制的空间感使得影像呈现出一种具有时空深度的体验,这正是对“摄影真实”的一种重构。然而此种“真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呈现,而是影像对于细节之美的超然表达。再如参展摄影家章毅的玻璃干版系列作品、佟玉田运用明胶蚀刻工艺所创作的《异域》、潘嘉琪的4*5铂金印相工艺影像作品等,影像独特的颗粒质感与沉稳的影调构建了数字时代无法轻易实现的“时间厚度”,将观者带回到一个充满历史质感的视觉场域中。
与此同时,平行展之一的《第二届北京五棵松全国胶片摄影展》则聚焦于传统工艺与现代主题的融合,探索“复古美学”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表现力。这种“复古美学”并非只是对过去的复制,而是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再激活。胶片影像如同历史的断章,通过其自身的媒介特质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情感记忆与视觉文化,这使得传统影像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美学张力,成为数字影像生态中的重要补充。
在本届摄影周中,影像艺术的跨媒介表达是展览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学术主题展《永远的风景——首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绘画、装置、拼贴、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出发,艺术家们通过跨界实验,重新定义影像艺术的边界。影像在与其他媒介的碰撞中展现出了多维度的叙事张力,模糊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界限,从而使摄影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语法。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使影像超越了传统摄影的表现范畴,更展示了当代摄影在跨学科语境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展览现场
以“首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的参展作品为例,艺术家赵梦佳的作品《晨昏交界处的梦呓》是将图像以UV打印在鱼化石、铝板、线、织布等不同材质上,以极富质感的物理载体模糊了摄影与绘画的边界,使影像在多维度中获得重生。作品通过独特的材质选择和呈现方式,捕捉自然景观与潜意识的交织,仿佛在影像与梦境之间建构了一座桥梁。在这种多材质媒介的表现中,现实景观被重新建构为梦境般的视觉叙事。这种媒介对话的创作手法不仅探讨了影像的多义性,还展示了摄影如何在材料的转换中获得新的视觉语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在视觉与物质之间的隐喻关系。
展览现场
艺术家郭珈汐的参展作品《生之往复》则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农耕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的探索,构建了影像、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循环关联。作品从传统农业的高效生态系统中汲取灵感,强调了影像在循环与延续的概念下的表现力。通过将影像与物理装置相结合,模糊了影像的静态性,使观者得以参与到影像的循环关系之中。作品通过形态、色彩、时间性的互动实现了一种视觉与生态的融合,深刻揭示了影像艺术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而展厅中另一件体量较大的综合影像装置作品《阿嬷》则是借助于三维空间的构造,使得影像本身在观者的移动视角中生成了动态的体验。艺术家曾俊雄通过对空间的精心布局,塑造了一个可供观者穿行、互动的空间场域。
艺术家马崇炎的拼贴影像艺术作品《拱宸桥》是将拍摄的拱宸桥构件以1/10比例在展墙上重新拼接,以一种视觉重构的方式再现了这座历史桥梁。拼贴不仅是对桥梁结构的还原,更是通过细微的石块纹理、植物生长和遗留物等细节记录,形成了一种具有文献意义的“视觉档案”。作品展示了影像在时间与空间交汇点上的表现力,构建了对历史记忆的多维观察。而艺术家陈梦雪的新媒体动态影像作品《新艺术的故事》结合了ChatGPT、Midjourney等AI技术,通过对美术史经典图像的解构,探讨了“图像真实”在当代的意义。作品通过对图像内容的篡改与重构,挑战了人们对历史记忆的传统认知。这种数字技术与影像的结合,不仅是媒介的跨界,更是对影像在记忆与叙事中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质疑。通过跨媒介的实验,作品揭示了影像在技术泛滥的当下所承载的全新文化价值。
此外,本届摄影周在展陈设计方面力求创新,通过空间美学的整体设计与各个展区的视觉互动,使影像与空间共同对话。在此,空间语言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它成为影像艺术的延伸,同作品一道构成了多维的艺术体验。
首先,摄影周展览的空间设计在引导观众流线方面十分注重层次的渐进和节奏的控制,通过空间的开放与封闭对观众的情绪进行有序的调度。以《首届国际“和·艺术”百位名家摄影作品展》为例,该展览体量庞大,占据“和·艺术馆”百分之五十的区域。展厅空间通过白、红、绿等不同主题色彩的搭配,增强了空间的视觉引导性。每个展区通过色彩的差异化设计,使观众在穿梭于不同主题单元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色彩体验,而不同色彩的空间氛围也强化了每个单元主题的情感表达。
其次,作为空间美学语言之一的灯光设计也在本次展览空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大运河历史影像展》、《交通变迁——刘英毅摄影展》、《大师与大师》等多个展览的观展动线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灯光的明暗对比及光影变化。不同展区的灯光色温、亮度以及投射角度等均被精细调整,以适应其最佳的展示需求。以“青年100”展区的参展作品王博斯的《照度的回响》为例,这组作品本身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所谓灵光”,艺术家将摄影语言之“光”与自我创作中的“灵光乍现”相结合,找寻影像新的编码方式。在这组作品的展陈环境中,灯光的投射角度与亮度的微调使得作品的细节更为凸显,同时也在地面上蔓延出自然的块面投影,仿佛是作品中的光芒延伸到了空间之中,以此来回应艺术家对“灵光”瞬间的捕捉与探寻。这一精致的灯光布置似乎使得艺术家所关注的核心概念“灵光乍现”具象化,同时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引导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上,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观展体验。
再者,本届摄影周在展览展示方式上也采取了多样化的创新手法。其中以大画幅展区中的实物装置“永恒之眼”最为突出,这件巨型大画幅相机工作延展长约12米,高约3.3米,宽2.1米,重约1.5吨,其一度成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以及各界人士争先观摩的对象。在这种融合实体与影像的展陈方式中,观众可以从视觉和物理两个层面理解大画幅摄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影像作品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和高超技术性的理解,这是一种既在视觉上又在历史感知上充实的观展体验。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还有“百位名家摄影”展区中多处设计的大尺幅喷绘悬挂作品,与空间形成密切互动。例如摄影家朱宪民的《1988年苏联》、摄影家时新德的《1987年陕西周至》等作品的悬挂形式中,观者置身其中仿佛穿梭于作品中的历史情境,在行进中自然获得一种参与式的体验。此外,再如“青年100”艺术展TOP10入选作品廖泽楷的《山峦之间》,这组作品运用了开放的展陈结构,通过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影像获得了情感的流动,观众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移步换景成为“视觉旅程”的参与者。
03
艺术与科技的学术交汇
影像媒介的协同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艺术的边界正不断被重新界定。这一变革不仅拓展了影像的表现形式与叙事方式的多样性,还催生出新的艺术创作观念。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在展示影像艺术的同时,亦成为探索科技与摄影艺术深度融合的学术平台,为影像媒介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场域。
“影像·北京对话”现场
当代影像技术的革新为影像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深刻反思。在本届摄影周的学术主题对话“影像:生命·永恒”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沈旭昆教授讨论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虚拟现实影像及平面设计中的影响。他指出,影像技术的进步不仅在沉浸式、交互性与创造性方面极大拓宽了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还催生出全新的创作路径。然而,正是这种技术主导的创新,也使人们开始思考技术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辅助工具,还是创作主体的一部分?沈旭昆教授通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示平台”及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北斗系统》沉浸互动体验项目,展示了影像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实际应用。这些技术延展了影像的功能,使其不仅局限于“记录与表达”,还承担起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任。然而,随着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愈发深入,人们也开始质疑:在依赖技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者是否会逐渐失去主导权?技术究竟是工具还是表达主体的替代?这些问题促使艺术界重新思考人类与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关系边界。
在该场学术论坛中,影像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成为焦点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杨冬江教授提出了新媒体技术如何通过三维重构和虚拟呈现拓展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这一观念在“青年100”展区的艺术家周子杰的行为影像作品《补阙—还石》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周子杰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浙江长屿硐群遗址的凹陷石壁的三维数据,再用PVC材料3D打印出对应的石块,并将其嵌回原来的缺口,以象征性方式“修复”自然中的人为痕迹。这种结合了虚拟重构与现实介入的艺术实践,不只是对空间的重塑,更是一种对时间和历史的反思。《补阙—还石》超越了传统的记录影像,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错构建出多维的历史叙事,将人类与自然、技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作品的多维性和时间性使其在影像艺术与新媒体结合的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深度与审美价值,为未来影像艺术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此外,在前沿技术的推动下,影像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张斌副教授在《AI赋能影视创作革新》发言中指出,生成式AI等新技术革新了影像的视觉风格和叙事逻辑,也促使着艺术家重新思考影像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张斌强调,技术的参与使得影像创作能够更灵活地探索非线性叙事和多层次意象。以“青年100”艺术展TOP10艺术家侯帅的数字艺术影像作品《柯达女孩的卧室》为例,该作品通过AI技术的图像处理特性,营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视觉空间。侯帅在作品中叠加了多种生活场景,从温馨的卧室到不同的视觉片段,塑造出一种潜在的、令人不安的氛围。AI生成的微妙图像失真和偶然的视觉颤动效果,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技术带来的陌生感和不稳定性。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侯帅刻意利用了AI视觉生成中的缺陷,通过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影像创作,探索数字影像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张力。这些经过AI重构的画面仿佛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记忆、感知与技术干预的故事,使观众在视觉体验中体会到一种与传统影像完全不同的沉浸感。这种将传统与未来叙事方式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作品多层次的解读空间,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在科技高度介入的当下,影像艺术如何通过对图像边界的模糊处理,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进而在潜意识层面激发出对未来图像叙事的深层思考。
04
影像艺术前瞻
北京国际摄影周的文化担当
作为一场规模宏大的影像艺术盛会,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实质上是当代文化使命的承载者。在全球化进程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影像艺术的边界和内涵不断扩展,摄影周不仅肩负着展示当代影像艺术的任务,还要以长远的文化视角引领未来影像艺术的发展方向。影像艺术在今天的语境下,既是艺术的呈现形式,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深化文化认知、探索人类未来的关键媒介。在此背景下,北京国际摄影周的文化担当体现在其对影像未来发展的责任与其对文化生态的主动塑造上。
首先,北京国际摄影周意识到影像艺术对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影像的视觉特质让其成为大众记忆的凝结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影像的公共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其能够有效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世界图景。因而,北京国际摄影周承担了以影像来保存、阐释和传承文化记忆的责任。通过本届摄影周的多维度策展和对多元主题的关注,它不断强调影像在社会记忆中的角色,推动观众思考影像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其次,影像艺术的未来发展必须面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而这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北京国际摄影周始终关注并不断探索在新技术驱动下影像的创新可能性。生成式AI、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扩张,使得影像艺术的表达进入到一个复杂的全新局面。然而,北京国际摄影周也深刻意识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工具化,而是需要在技术推动艺术变革的同时保持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在对技术的应用与实验中,如何保持艺术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是北京国际摄影周在策展理念中始终探索的议题。
“影像·北京对话”现场
与此同时,北京国际摄影周作为一个国际影像艺术的学术平台,始终在提升影像艺术的学术价值与文化高度。摄影周通过多层次的学术对话、国际交流以及主题策展,构建出一个涵盖学术、艺术、公众的跨学科平台,从而让影像艺术成为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摄影周推动观众在影像作品中超越纯粹的美学体验,走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从而为影像艺术赋予新的文化意义。此外,北京国际摄影周的文化担当还体现在推动影像艺术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中。影像艺术作为无国界的文化语言,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在不同文化间产生共鸣。摄影周通过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推动全球影像艺术共同体的建设。它不仅是展示当代影像的窗口,更是连接各国文化的桥梁,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
未来,北京国际摄影周将在更宏大的文化视野中承担影像艺术的引领责任。它将通过学术与艺术的融合、技术与人文的对话,成为影像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推动力量。影像艺术作为现代社会的视觉记忆库和公共思想的表达渠道,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关注文化表达的广度与深度。北京国际摄影周将以其文化担当和前瞻视野,引领影像艺术走向更加丰富、深刻的未来,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以其广阔的视野和多层次的策展,成功构建了影像艺术与时代、社会、技术之间的深刻对话。作为全球影像艺术的前沿平台,摄影周展示了丰富多元的影像作品,亦在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拓展影像的功能边界。它让影像成为时代记忆的存档者、社会思潮的反映者、技术进步的实验场以及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迅猛发展的当下,北京国际摄影周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为未来影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预示了影像艺术在连接、启迪、激励中的无限潜力。展望未来,影像不仅将继续承载人类的情感与记忆,更将在文化传播和价值重塑中发挥独特而深远的作用。
作者简介
宋若轩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影像艺术家、策展人。2021年入选上海市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曾获上海国际摄影节“荣誉收藏奖”、上海市高校摄影联盟“评委会大奖”、上海市高校影像类优秀作品联展“最佳策展人奖”等。